知秋一葉生活討論區's Archiver

lkenedyww6895 發表於 2012-11-27 06:45

三國兩晉明南北朝陶瓷

重要窯場瓷器的特徵:
      三國瓷器產地以窯命名始於唐代,以產瓷地所在的州為名,稱某州窯,或簡稱某窯。現代人研究唐以前瓷窯,為保持某地某窯產品的連貫性,仍借用唐以後命名。現在,由於發現的古代窯址越來越多,假如遇到唐宋時同一州的地域內發現多處瓷窯的情況,往往用窯址所在地的地名來命名了。用州命名的窯,大多數為文獻上已載,歷史上已成定論者。

      1.越窯:窯址分佈在浙江上虞、餘姚,及寧波、奉化、蕭山、湖州等地。上虞等地唐朝時屬越州,幫這一帶瓷窯稱做越州窯,簡稱越窯。實際上形成一個產品基本一致的瓷窯體系。
這時期越窯瓷器的主要特徵是:胎呈深淺不同的灰色,堅硬細緻。釉為淡青色或青灰色,釉汁純淨。西晉時越窯開始流行釉上褐色彩裝飾工藝。
      由於瓷業發展,此時全國各地瓷器的風格漸趨一致,從器形到紋飾都有著強烈的時代特徵。這正是我們鑒定瓷器的重要根據。因此,關於各窯的瓷器的器形、紋飾等,除特殊者外,都在下節介紹,本節只講各窯瓷器的胎、工藝等特徵,便於讀者們辨別器物的窯口。

      2.甌窯:在浙南溫州一帶,因窯址多分佈在甌江兩岸而得名(不是以州名命名之一例)。甌窯瓷器胎色白灰,三國西晉時胎質粗松,東晉後變得比較細膩。釉色淡青,透明度較高,多剝落現象。多用褐色彩裝飾。南朝時釉青中泛黃,開冰裂紋。

      3.婺州窯:分佈在浙江金華一帶,此處唐時為婺州。婺州窯瓷胎呈淺灰色或深紫色,較粗糙,風胎中顆粒,故多用化妝土。釉青灰或青黃,釉面開裂,有析晶現象(在胎釉結合不緊密和釉面開裂處,有奶白色晶體析出)。

      4.德清窯:浙江德清縣一帶。德清窯以產黑釉瓷著名。胎呈磚紅色、紫色或褐色。黑釉厚,好的黑釉烏黑如漆,釉面滋潤,閃閃發光,釉中氧化鐵的含量達8%以上。

      5.湘陰窯:分佈在湖南省縣城關及其他地區,因縣得名。湘陰縣唐屬嶽州,湘陰境內的瓷窯,唐代就叫嶽州窯了,所以有人主張,最好把南朝時期的湘陰窯稱做南朝嶽州窯,使這一個窯的研究有前後的連貫性。此窯在南朝時,胎呈灰白色,瓷土淘洗不精,胎質不太細密,少量胎中有氣泡。秋購有青、黃、醬(即褐),以青綠為主,半透明,多開片,有流釉現象,施半釉,較易剝落。

      6.青羊宮窯:位於四川成都青羊宮一帶。南朝時的青瓷胎呈紫、紅、淡紅色,只有少量灰色和灰白色。釉多為青褐色,上半釉易剝落。釉的玻璃質較強。

      7.固驛窯:分佈於四川省邛崍縣固驛鎮一帶。南朝時初創,產品不多,其瓷器胎呈褐色為主,另有少量紅褐色,磚紅色,胎質粗糙,胎體厚重。釉以青中泛白者為多,另有青褐、青灰等。

      8.羅湖窯:分佈於江西省豐域縣羅湖一帶。這了尺是唐代洪州窯所在地。羅湖窯瓷器胎灰白色,也有灰褐色的。胎較薄,火候不很高,較松。釉以青黃、米黃為主,開裂多,易剝落。

      9.寨裏窯: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城東一帶。此窯青瓷器胎多為灰白色,也有灰褐色的。胎較薄,火候較高。釉青褐或青黃,厚薄不勻,容易剝落,但秋較明亮潤澤。

      10.中陳郝窯:這是近年來我國北方新發現的一處南北朝時期的窯址,位於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鄒塢鎮中陳郝村,故名。中陳郝窯北朝時期的瓷器胎為青灰色,胎質較粗,釉為青或青綠色,裏滿秋釉外半釉。
      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,我國還有一些地方也生產瓷器,但為數不多,工藝技術也較落後,有特色的,重要的青瓷窯場就是上述這些窯。我們介紹了它們各自的特徵,便於從出土器物中分辨出瓷器的窯口。

頁: [1]

Powered by Discuz! Archiver 7.0.0  © 2001-2009 Comsenz In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