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貼近民間的晚清瓷器

清代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,制瓷工藝達到頂峰。康熙朝的青花、五彩、素三彩,雍正、乾隆朝的粉彩、琺琅彩、古銅彩等,都堪稱一代之奇。
    清朝晚期(1862—1908)為適應民間婚嫁的需要,瓷都景德鎮燒造了成雙成對的瓷瓶、瓷罐,即俗稱「大路瓷」的晚清瓷。品種為將軍罐、花觚、雙耳瓶,並分青花、粉彩、五彩。圖案有人物、花卉、山石等,大多賦予美好祝願,有富貴白頭(牡丹與白頭翁)、錦上添花(錦地繪牡丹)、歲歲平字(開片碎瓷)、富祿壽(蝙蝠、桃與佛手)、萬發富貴、大吉大利、金玉滿堂等,畫法瀟灑、隨意,不拘一格,極為豐富。
    這批俗稱「大路瓷」的晚清瓷歷經數百年燒製,傳世本應極多,但一是年久難以保存,二是戰亂損失,加上自然磨損,後世見到的完整品愈來愈少。尤其是十年動亂中,全國大規模破「四舊」,使大批的文物遭到徹底破壞,虎口餘生的尤其是精品更是少而又少了。官窯或精品瓷雖好,但量少價高不宜擺設把玩。晚清瓷雖不很精緻,但出自民間工匠之手,貼近生活,看著親切,風味不同,尤其中老年人,在記憶裡大都有它們的影子,久居海外的同胞收藏幾件晚清瓷器,撫摩著它也會有一種回到家鄉的感覺。
    目前,由於國內收藏界不重視的緣故,晚清瓷的價格還遠遠低於它應有的價值,百年歲月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波小小的漣漪,但在世間也需三四代的交替,收藏晚清瓷既是一種保護,也是一種藝術享受,更是一種親情的體驗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