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南宋墨書菱形銅鏡

閩北重鎮邵武出土的古代銅鏡中,以南宋的湖州鏡為多見。常見的有湖州豎長方形框銘文的素背鏡出土傳世。還見有饒州鏡、袁州鏡、撫州曾家鏡、成都龔家鏡、潭州鏡等種類繁多。造型有圓形、方形、六葉葵花形、六瓣菱花形、六邊形、桃形、鍾形、鼎形、雞心形,還有帶柄鏡。

    筆者早年收藏的幾十面古銅鏡中,有一面「辛未歲,鄒道鑄」、「官」字銘文的南宋六瓣菱花形素背銅鏡,該鏡重250克,直徑17.5厘米,邊緣較窄,外薄裡厚,緣厚0.5厘米。六瓣菱花形、素背。條形拱鈕,無鈕座。鏡背由右向左豎書「辛未歲,鄒道鑄」,中間下方書一「官」字,均為銹下墨書,字體為功夫到位的「鐵劃銀鉤」北宋徽宗趙佶所創的瘦金體。該鏡銅質為黃中閃紅,外表包漿為半水銀半青綠二色間雜之「鉛背」。應斷為南宋有干支、鑄工兩銘款的真品。

    從形制上看。我國紀地、紀名號鏡最早出現在宋代,而且宋鏡大多為素鏡,重實用不重紋飾。該鏡為典型的六瓣菱花形,鏡鈕較小,鏡體比北宋初期更為寬厚,鏡體凸邊,鏡緣較窄,外薄裡厚。而自報家門、字號紀銘、細線淺浮雕為宋鏡突出的特點。

    從墨書上看。在我國殷墟發掘的甲骨中就有墨書甲骨出土。宋墓出土的瓷器砂胎底足上常見各種各樣的墨書,雖歷經彌久,墨跡依然清晰可見。該鏡墨書清晰可見,為銅銹包漿下的墨書,墨汁沁入銅體,無法洗去,應為該鏡出爐之時、啟用之前所書。

    從銘文上看。宋代(公元960年至1279年)320年間歲逢「辛未」的年號有:北宋971年、1031年、1091年和南宋的1151年、1211年、1271年。而瘦金體流行應在徽宗之後的南宋上述3個年號間。「鄒道」及「官」字銘應為南宋官鑄名匠鄒道所鑄之銅鏡。

    從銅質上看。漢唐銅鏡為69%銅、25%錫、6%鉛的高錫青銅鑄造,質地硬脆,多破碎爛鏡。而宋鏡為67%銅、19%鉛、9%錫的高鉛(鋅)銅鑄造,因含錫量大減,銅質較軟,黃中閃紅。該鏡銅質黃中閃紅,應為宋鏡。

    從銹色上看。宋鏡的銹層不厚硬,去掉銅銹後鏡體底子是平的,沒有漢唐鏡的槽坑。銅銹以綠漆銹多見,其銹色優劣排為:黑漆背、銀背、鉛背、青綠背。該鏡面為銀背,鏡背為鉛背,包漿傳古,品相上好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