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人物青花罐當垃圾扔掉 家傳寶貝“失”而複得記

父親生前酷愛收藏,沒事就騎著自行車往鄉村轉悠,一邊找活幹,一邊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玩物。因此家裏也收藏了不少瓷器,尤其是盤子、碗、罐一類的居多。父親曾告誡我說,他淘來的這些瓷器中,近代的比較多,雖然目前的價值並不是很高,但幾年後,其價值就會慢慢凸顯出來。

        父親臨走之際還一再囑咐我,一定要看好這些辛苦得來的寶貝。我按照父親的囑託將這些寶貝進行了清理分類。然而由於自己識寶能力有限,在處理過程中一只全是“裂紋”的青花罐被我作為垃圾處理,因為我覺得罐上如此多的裂紋肯定已經“破碎不堪”了,也就沒有保留的價值,於是將其搬到了院內牆角邊。

        然而大概是受父親的影響,在隨後幾年裏,收藏也逐漸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,讓我交到了許多熱愛收藏的朋友。一個週末,幾位藏友到我家做客,其中一位藏友在後院轉了一圈,回來時竟抱著那只被我當作垃圾處理掉的青花罐,並一臉驚訝地問我:“這種寶貝竟然放在院牆下,是不是寶貝多得沒處放了。”

        藏友的話起初讓我一頭霧水:“這麼破了還算好東西?”幾位藏友聽後哈哈大笑。原來這是一只清代時期的人物青花罐。我仔細看過後發現:該罐高12.8釐米,口徑5.5釐米,底徑8.2釐米,開片自然繪畫精細生動,胎體細膩完美。藏友告訴我,開片結構源自南宋的哥窯,哥窯亦稱“哥釉”,即泛指釉表有人工開片的器皿。哥窯質細色潤,紋飾美麗,自古以來便受到收藏愛好者的青睞。哥窯瓷釉面上的開片形成原理其實是在燒胎過程中,釉的膨脹係數不同而造成的。這種原本是燒制過程中的缺點,卻因其開片的自然美觀而受到了清代乾隆皇帝的特別喜愛。

        想起這件寶貝“失”而複得的經歷,筆者感到萬幸,好在並無損傷,不然會抱憾終生。

        編後:作者寶物“失”而複得的經歷,亦可謂是一堂妙趣橫生的“識寶課”。這啟示廣大的收藏愛好者:識別自身已有寶物真實價值的收穫,有時要遠勝過四處奔波淘寶的成果。對於已經在手的藏品,不應束之高閣,而應當多去研究和發現其新價值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