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蹴鞠紋牙雕筆筒

安徽博物館藏宋「蹴鞠紋牙雕筆筒」,不僅物品精美,藝術價值高,而且圖像內容真實地反映了宋代人的休閒娛樂生活,是中國古代足球文物中難得的珍品。筆筒高16厘米,直徑10.9厘米,厚1.1厘米。筒身的花紋刻的是富貴人家花園的景象,下方是庭院,在院中,有三個穿布衣模樣的人正在踢球,踢的是「三人埸戶」。即三個人站成三角形,順時針踢球,第一輪必須用小腿踢球,傳球到位,第二輪後便可使用各種花樣踢了。「三人埸戶」是宋、明時期最為流行的踢球方式。圖左有一位身穿錦袍的官人正在觀看踢球,身後有一名侍從。從全圖的形象來看是反映宋代王侯高官正在觀看蹴鞠表演。蹴鞠表演是宋代朝廷和社會的娛樂,據《宋史·禮志》記載:「春秋三大宴,其第十二,蹴鞠」,「冊命親王大臣,教坊樂工六十五人,及百戲、蹴鞠、角抵,次第迎行」。這樣的禮制說明,宋代的皇宮和王侯家中都有蹴鞠專業藝人,觀看蹴鞠表演是富貴人家的休閒娛樂。宋代的皇宮和王侯府第,除了有專業蹴鞠藝人之外,還有善於蹴鞠的侍衛和從官陪伴或表演踢球,如宋太宗時的宮監張明、宋真宗時宰相丁渭的門客柳三復,最著名的要算宋徽宗時的太尉高俅了。   
  
  宋以後,蹴鞠娛樂的層次降低,蹴鞠藝人的社會地位也隨之下降,在小說《忠義水滸全傳》的第二回中雖然寫了高俅因踢球而際遇宋徽宗,青雲直上當上了太尉,但高俅的形象已不再是《揮麈後錄》中「筆札頗工」有一定文化素養而又十分厚道的人了,而是「浮浪破落戶子弟」出身,仗勢欺人,逼害忠良的貪官。在明刻本《忠義水滸傳》第二回的插圖中,整個佈局都是仿照《蹴鞠紋牙雕筆筒》圖意,是一座富貴人家庭院,院中三個人蹴鞠,身後有一人「拾毛」,身穿錦袍的端王正在觀看蹴鞠,側旁有四個侍從。然而作為書的插圖是表達書中所寫的情節,這一回的情節是,端王正在踢球,高俅接住一個踢漏的球,「使個鴛鴦拐踢還端王」,端王叫高俅下場同踢,「高俅只得把平生本事都使出來,奉承端王。那身份模樣,這氣球一似鰾膠粘在身上的」。高俅踢的是「一人埸戶」表演,插圖並未能表達故事情節。由此可知,畫插圖的人只是圖個應付而已,明代的蹴鞠已呈衰落景象了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