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談談克拉克瓷盤的重量問題

時任荷蘭東印度公司職員的漢·彼得茲·科恩在萬曆四十四年(1616年10月10日)給其公司董事的報告中說,關於在中國定制的克拉克瓷情況,“在這裏我要向您報告,這些瓷器都是在中國內地很遠的地方製造的,賣給我們各種成套的瓷器都是定制的,預先付款。因為這類瓷器在中國是不用的,中國人只拿它來出口,而且不論損失多少也是要賣掉的。”(1954年版中國矽酸鹽學會編《中國陶瓷史》第410頁)據此,可以認為克拉克瓷盤,是在遠離海岸線很遠的景德鎮製造的,是應歐洲客戶訂貨的產品。這裏提到“中國是不用的,中國人只拿它來出口,而且不論損失多少也是要賣掉的。”作為當時的一個外國人,他對中國實際情況不甚瞭解,但他知道這種現象,應該說他的記載是可信的。

        為什麼中國人不使用克拉克瓷盤呢?這個謎底可以從現存的典型克拉克瓷盤中找到。

        由於克拉克瓷盤太薄,不實用(如圖所示)。如果使用這樣的瓷盤進餐,無疑是不合適的。有的人會說,既然不便使用,為什麼歐洲人還要購買呢?這個問題是一個國與國之間的消費比較問題。中國老百姓對瓷器的鑒賞水準,對瓷器消費要求都比剛剛接觸瓷器的歐洲人水準高,當時中國百姓把瓷器作為主要日常器具使用,歐洲人把中國景德鎮的克拉克瓷盤作為主要陳設品,而不是作為日常器具。他們對於克拉克瓷盤的厚度、耐用程度是不計較的。由於典型的正品克拉克瓷器易碎,不耐用,故在中國沒有銷路。

        克拉克瓷盤與同類內銷瓷器比較,在耐用、釉面肥潤等方面不如內銷瓷器,而在青花發色、釉面透明等方面則遠遠超過於內銷瓷。國內當時上中層老百姓需要較高檔的瓷器,下層老百姓則要購買的是更耐用廉價的粗瓷。從生產克拉克瓷盤的老闆方面來看,他們是針對國際市場需要而生產的,是有針對性的,當然不願意把克拉克瓷盤投放在國內市場銷售,因此正品克拉克瓷盤在國內極為少見。

        馮先銘先生在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中國瓷器》中寫道:“江西廣昌近年來發現的克拉克,有著自身的特點、風格,有異國情趣,兼有傳統裝飾。”、“與國外出土者極為相似。值得注意的是廣昌出土的克拉克盤,每件都有裂痕,是次品,由此更證明了這類瓷器確實是外銷,只有次品才內銷。”

        作為民窯,燒制瓷器是要計算成本的,無論外銷瓷還是內銷瓷都要認真燒制。但是,由於內銷瓷與外銷瓷的側重點不同,因而它們的成品率就不同。內銷瓷注重耐用,因此胎做得厚一些,為了節約成本,在繪畫上,則畫得比較簡單和疏朗。外銷瓷注重美觀,因此在繪畫上,畫得比較複雜和茂密,在胎釉上做得比較潔白,為了節約成本,只能把瓷胎做薄。由於克拉克瓷盤的胎普遍比內銷瓷盤薄得多,因此,在窯內高溫狀態下更容易坍軟損壞,它應該比內銷瓷的成品率更低。如此一來,大量克拉克瓷盤殘次品出現了,這就為克拉克瓷盤殘次品陪葬風俗的形成創造了條件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