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草鞋編織

草鞋以稻草編就,是稻作文化的產物。草鞋的製作很簡便,只需打出鞋底,再在腳頭用草繩扭結,腳跟連底兜起後用草繩套住打結即成。此鞋價廉物美、走路輕快,上山下地日常勞作均可穿用,至傍晚鞋底如若穿破,多棄之,故又名"不惜"、"不借",一日一雙,日日更新。據傳,草鞋始於夏朝,至春秋戰國,王公貴族也時興穿此鞋。大思想家莊子不僅自己能織,還穿著破  草鞋去見魏王。東漢後,王孫貴族不再穿用,草鞋淪為粗俗之物,為下民專用。一落泊文人曾作草鞋詞曰:「少日青青老來黃,十摳萬結結成雙。甫能打就同心結,又怕旁人說短長。雲雨事,我承當,可惜不能進蘭房;有朝一日肚腸斷,棄舊戀新撇道旁」以草鞋自喻,發人生感慨。

  長江流域的草鞋種類繁多,以布條代草編製的鞋稱"布草鞋"、用麻編製的稱"麻草鞋"、用葛籐編結謂"葛籐草鞋"。形狀大同小異,均適於在陡峭石壁、崎嶇山路、苔蘚石道、泥濘田埂上行走。盛產毛竹的山區用箬殼編鞋,較尖挺,雨天耐穿,多為山民所用。用蒲草編製的稱"蒲鞋",有船形鞋幫,比草鞋上乘,小商、店員多穿之。四川漢州草鞋起初用谷草為主要原料,幾根麻繩為經,谷草作緯編製而成。後為了美觀,將麻繩鼻改為彩色絲線,捆鞋的麻繩改成彩色絲帶。據說這種舒適輕便的草鞋曾被乾隆皇帝看中,舊時當地每年夏初進貢絲耳子草鞋百雙。從此,漢州編草鞋的婦女更多了,工藝也不斷改進。漢州的知州還在衙門口左對面設了個草鞋市,方便當官的挑選貢鞋。南通產一種茅靴,又叫"蒲鞋",系用蘆葦花搓成花繩編製而成,是具有良好保暖作用的實用工藝品。南通縣五總鄉的戲台墩村為"茅靴村",這裡過去溝溝汊汊很多,泥土寒性強,鹼氣重。很適合蘆葦的生長。作為蘆靴的主要原料蘆花垂手可得。由於製作蘆靴材料易得、技藝簡單,又能抵寒防潮,故很容易推廣。這裡男女老少都會編製。一般先於初春期間打制靴底。等到夏季蘆花開了,採摘蘆花曬乾後,就開始把靴底都嵌上蘆花繩,沿上藍印花布邊,一雙厚實大方,手工精緻的茅靴便製成了。茅靴是當地遠近聞名的一大副業。
返回列表